近5米高、30余米长的巨幅动态高清投影再现《清明上河图》的恢弘场景。
展览中的古人奏乐全息影像
展览内别具特色的纸艺装置
宋潮游乐园以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为蓝本,将宋朝美学、广府特色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宋潮游乐园以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为蓝本,将宋朝美学、广府特色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身穿汉服的老师教你活字印刷术。
复古大药房,适合打卡拍照。
观众拍摄即时图片,系统能为观众匹配《清明上河图》中最像你的一个人物,很好玩。
动态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画面
展览内有古代货币交子的购买力示意,30张交子等于30贯钱,大概可以买一部iphone。
由灯笼组成的龙在空中飞舞。
近年来,《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 故宫》等电视节目使得“文博热”迅速蔓延,而全息投影、vr等数字科技的强大助力,也让原本深居馆中“不见天日”的珍贵文物,以更为活泼、轻巧的姿态走到大众面前。比起千里迢迢奔赴某个博物馆隔着橱窗与文物“大眼瞪小眼”,在家门口看一场将历史文化表达得有趣又有益的数字艺术展,或者直接足不出户用手机线上逛馆观展,大部分年轻人都会选择后者。日前,《清明上河图3.0》在广州展出,传统文化ip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沉浸式体验和诸多好玩的内容让展览更显魅力。它的有趣和特色之处在哪?整个展览的设计思路是怎么样的?展览背后的设计者又是谁?记者带你一起深度“揭秘”。
巨幅长卷“动起来”
宋潮游乐园让人流连忘返
近日,一场声势浩大的北宋风俗盛景在3000平方米展区铺开,家喻户晓的《清明上河图》以崭新生动的形式,在接下来两个多月的时间,在广州国际媒体港给市民与旅客带来独一无二的体验。
甫一踏入展馆,栩栩如生的巨幅长卷瞬间抓住观者的眼球。这幅近5米高、40余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动态高清画卷,展出时用了将近18台投影,是20余位画师历时400多天手工绘制而成的,光是合成就用了100多台机子,花费一个多月时间。据悉,此次展出长卷是目前为止最高清的版本,它真实还原原作笔触,将原画中人物、牲畜、船只甚至是树木等都“动起来”,细腻呈现画中每一处正在发生的故事。
而长卷对面的互动墙上,观众可以对着电脑屏幕识别人脸,看看自己对应的是画中哪个人物角色。“这是我们最新出来的‘识别画中人’,在网上也推出了‘寻找千年前的你’。”凤凰数字科技总裁王晓东告诉记者,现代人喜欢数字化的、沉浸式的体验,“你可以看到互动墙上还有‘南音’的表演,它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我们通过全息的方式去展示,很多人就感觉很有意思。”
“南音”“点茶”这类古代文化的全息影像展示,是广州展馆的特色之一。“这是经过选择的,因为南方生产茶叶,茶文化可能浓厚一些。”凤凰数字科技设计中心总经理杨俊伟表示,他们还加入了“舞狮”的元素,“广州市民需要一个不一样的展览,我们不可能把在故宫的展出原封不动拿过来。”据介绍,广州展馆的体验也是最丰富的。在“宋潮游乐园”中,形形色色的项目让人应接不暇,观众可以赏花灯、猜灯谜、手绘团扇、临摹年画、体验活字印刷术、做客“宋潮直播间”、欣赏“宋潮好声音”等。
宋潮游乐园以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为蓝本,将宋朝美学、广府特色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宋朝基本上是美学生活方式的极致。我们没有办法一比一还原宋朝,所以要找到当代生活语言、当代还在运用这些美学的地方,把它再去连接。”旧物仓创始人杨函憬认为,这是一个翻译的工作,文字、视觉、空间、色彩,包括体验内容,都要把它转换出来。比如说“宋潮好声音”,拨动电话转盘可以打电话给陆游,虽然陆游的声音不复存在,但你会听见人们怎么去唱陆游的词;又如“宋潮大药房”,设计团队找到时下流行文化的语言,完成古今衔接,这其中它的复古形态也需要保留,这样观者才会被这个形式抓住,再进入内容之中。
“我们设计理念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与用户产生内容的连接,我觉得做任何东西都要有趣,然后才是有意义,如果做不到,那年轻群体是没办法进来的。”杨函憬说。
“这是张择端的想法”
技术只是传达文化内涵的手段
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在对几大名画ip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这个五年才展出一次的珍贵宝藏自然而然成了第一位的选择。很多人只知道这幅画很宝贵,但对它里面蕴藏的知识却知之甚少,设计团队的初衷就是让大众了解这幅画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杨俊伟笑称,不少人都会问到技术的问题,但在他看来,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它的目的是让观众更贴近于他们真正想传达的东西。比如他们想展现南音,如果摆个古谱在那,普通观众完全感受不到它是什么,但通过全息立体的装置,喜欢这个音乐形式的观众就会产生兴趣,进而再去挖掘其中的内涵。
而之所以让画中景象“活起来”,也并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还原一幅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张择端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是动势,画家其实是在讲述现场发生的故事,但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幻灯片这些技术手段,只能止步静态画中。
杨俊伟向记者讲述了他对这幅北宋名卷的思考,“不是我们想让它动起来,让这些人动起来,是张择端的想法,我们只是通过动态的技术手段去实现他的想法。”
对于《清明上河图》,不同的设计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理解,广州展馆与八位艺术家合作,打造了一个关于北宋的交流平台,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展览理念。在具体的题材选择上,设计团队也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比如剪纸、柳枝、榫卯、香文化等,这些事物八百年来都是一脉相承又不断演化发展的,他们希望观众在展览面前感受到一种古今碰撞的冲击,“但这些东西是需要观众自己去挖掘的。”杨俊伟说,其实一个展览让人最着迷的地方,就是你站在那儿,你能去思考,你能激发一种共鸣。
王晓东则指出,一个展览,要做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在故宫做展时,发现很多艺术展孩子进去后很快就出来了,但这个不一样,孩子们能通过沉浸式体验了解北宋很多有意思的知识点。”
“90后”设计者各施所长
“年轻人更懂年轻人在想什么”
当下,看展这一在过去看似“曲高和寡”的活动,在都市年轻群体早已不再新鲜,看到展讯就“闻风而动”,挑个周末在展馆里泡一下午也是常事。
杨俊伟表示,“90后”在接触相关事物的时候明显更加轻车熟路。正所谓年轻人永远更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记者了解到,清明上河图3.0艺术展设计团队的大部分成员的年龄都是“90后”,设计想法、思维模式都会更年轻化,能够更多地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而基于展览复杂综合的特性,给了这些年轻人在团队中各施所长的机会。譬如说,《清明上河图》的巨幅长卷,需要影片相关人士进行处理;全息、互动等技术,属于程序;展板文字表述、知识的累积和收集,则属于博物馆学等专业人士;在空间方面,还需要一个空间设计师等。杨俊伟向记者表示,从最初概念设计,到数字内容设计、空间设计、展览设计、平面设计、程序设计、布展设计、运营设计以及施工落地,都是整个设计团队“一手包办”,其中每一项都是被一条线“串”起来的,设计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施工能否成功落地,甚至是让原本只想打卡拍照的观众对展览本身的文化内涵有更多认识,这就需要设计功力。
观众凌女士告诉记者,一开始想来看术展,是因为在朋友圈看到穿着汉服在展馆中的照片,很漂亮。但是进馆以后,被《清明上河图》的巨幅长卷震撼了,以前也看过这幅画作,但是画中细节被动态还原之后,体验就很不同,仿佛就更能真实感受到北宋盛景的情状。整个展馆的项目丰富有趣,各个细节都很到位,大量知识内容用不那么死板的手段表达以后,就容易让人静下心去了解。“拍到满意的照片当然重要,但是从展览中学到的东西,远远不止于此。”凌女士笑称。
记者观察
像园丁种树般
吸引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
王晓东向记者表示,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喜欢“潮”,喜欢数字手段表达的东西,不愿意读卷轶浩繁的说教文字,更喜欢通过科技手段和古人进行对话的“穿越感”。
然而,为赶上这趟热度,一些技术公司盲目追求项目的短平快,滥用堆砌vr、ar等技术,却忽视了技术仅仅只是工具,核心仍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精准把握与表达。针对这一现状,杨俊伟表示,“我们现在做的事,其实有点像园丁种树,希望未来树能长得越来越高,能让更多人去了解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除此之外,还希望我们所做的事情能够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当前,它具体的运营模式、商业模式还没有特别清晰,但是我觉得让艺术变成可以触碰、可以体验、可以互动的模式是正确的,未来希望有更多的探讨和发展。”
作为本次广州展一级合作商,广东粤宝黄金投资有限公司品牌总监张扬告诉记者,“这个展览的性质是艺术展,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仍需要一定费用作为日常消耗,所以我们愿意出一份力,让艺术机构少一点压力,让更多人花较少的费用看到栩栩如生的《清明上河图》。”张扬笑言,此次合作经验非常重要,未来将继续探讨和支持更多广州本地的文化展览、文化艺术活动,支持本地艺术家,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馨、刘桐桐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俊杰、陈馨)
(陈馨、刘桐桐 苏俊杰、陈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