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和夏天一样热的,是偶像选秀。如果从2004年首届《超级女声》开播算起,中国的偶像选秀已走过十七年路程。从早些年的短信投票到现如今的直播打榜,“粉丝”的热情从未衰减,在偶像“诞生”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大众偶像到“圈层”偶像,偶像的定义不断演变,对“粉丝”的影响也越发深远。
这么多年,偶像选秀为什么还这么“火”?走到今天,偶像选秀又面临哪些机遇和困境?究竟,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选秀偶像?近日,人民网文娱部推出“三问偶像选秀”系列特稿,回顾我们走过的“造星”路,并思考当下的“造星热”该何去何从。
“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前不久,你一定在年轻人的“语料库”中看到过这个句子,这句“魔性洗脑rap”让持续数月的女团选秀《青春有你2》彻底“出圈”。然而,一边是不断刷屏的选手段子、表情包甚至绯闻,一边是过了热乎气儿就“泯然众人”,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灵魂拷问”:“选”和“秀”,究竟哪个才是偶像选秀的题中之义?
“我国偶像选秀节目很繁荣,但这不代表偶像产业很成熟。”电视研究学者、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研究员何天平在接受人民网文娱部记者采访时表示,关注度和话题度固然是节目在传播层面的重要指标,但选秀的根本,“在于选拔出有益于整个产业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优质偶像,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良性循环。”
深耕本土化 提升专业度
《偶像练习生》。东星娱乐摄(视觉中国)
坦率地讲,纵观近年来“火爆”的偶像选秀活动,不论是《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还是《创造101》,都或多或少借鉴了日韩等国家的“练习生”出道模式。尽管这些选秀节目以精良的制作、时尚的舞美和对选手人设的包装吸引了大批“粉丝”,但说到底都是“舶来品”。国内的选秀节目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偶像选秀行业发展到今天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道必答题。
在何天平看来,当前一些选秀节目在适应中国受众市场、培育中国年轻人喜爱的偶像等方面本土化做得相对较好,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专业化程度不够就是一个明显的短板。”何天平表示,当前,国内偶像选秀或偶像养成类节目背后的产业支撑力量其实是比较薄弱的,“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不管选出来的是男团还是女团,它的续航能力、后期运营,包括整个产业对它的容纳,其实还是比较有限的。”
对于当前火爆的偶像选秀节目,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副研究员韩若冰也谈了自己的看法:选秀节目大热,说明国内在此类节目制作、运营以及优势运用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体系,呈现较快的发展速度与迭代速度,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但一些节目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透明、不公平,这也是此类节目必须要破除的顽疾。
“另外,偶像选秀以及这个行业本身都比较依赖培训机制和培养周期,这意味着这些活动和节目,需要更多的培育时间和发展空间。”韩若冰表示,选秀的未来发展需坚守行业初心,各方要形成合力、共同探索未来发展。良好的偶像培养机制应该是内外共同作用下的一种驱动力的生成。
此外,当下一些选秀节目制作方为了博眼球、赚流量,不惜过度营销甚至刻意炒作,“魔鬼剪辑”便是惯用且屡试不爽的手法,这自然也成为观众的“槽点”。不少网友表示,一些节目整场看下来,讲故事太多,有可看性的表演太少,“很尬”。
“这跟整个市场有一定关系,节目传播要‘破圈’,意味着节目必须要争夺那些非‘粉丝’观众,可节目热度越高,往往背离节目形态本质越远。”何天平认为,更多的话题度往往意味着专业度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让专业的节目做专业的事情,发挥自身独有的价值,这很重要。”
偶像优质 产业生态才可持续
节目方对话题度的需求,催生了“魔鬼剪辑”;“魔鬼剪辑”带来的后果是选手的“表情包”长期盘踞热搜榜。更不用提那些炒作和绯闻,真正关于选手能力、表演水准的话题,能被记住的少之又少。
“关注度和话题度固然是节目在传播层面很重要的因素,但由此选拔而来的偶像,可能只会在短期内令人感到新奇,未必符合观众对偶像真正意义上的期待。选秀的根本,在于选拔出有益于整个产业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优质偶像,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已经过去十多年,05年那届‘超女’仍然为大众所熟知和津津乐道的原因。”何天平认为,如果偶像选秀节目的目的不是为了打造真正优质的偶像,而是为了猎奇,在这种逻辑下,产业发展是很难长久的。
更重要的在于,偶像养成类节目深受年轻人欢迎和追捧,其节目的价值导向无疑对青少年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正因于此,更要注重节目对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什么样的偶像,才是优质的偶像?当下及今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偶像选秀节目,又该如何倡导和培育健康的偶像文化?
在韩若冰看来,“养成”其实是一种成长。“健康的偶像文化,不仅能促进偶像的成长,也能促进观众和‘粉丝’的成长,进而促进包括行业、产业以及整体经济社会的成长,这其实也是一种开放的、共同的、生态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韩若冰说。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黄典林表示,选秀节目选出来的偶像也是公众人物,会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个人品质不能有任何问题。其次,观众能在他们身上看到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比如对自己专业的深耕精神,这样才能对大众产生带动效应。这样的偶像,才具有发展潜力,才能走得更远。”黄典林说。
产业前景明朗 避免“昙花一现”
就像再热的夏天都会过去,我们见证过当下一些选秀节目,在短短几个月就能推出千万级“粉丝”的“偶像”;也目睹了不少选手“出道即巅峰”,一旦“粉丝”热乎劲儿过去便渐渐销声匿迹。这背后除了选手自身的“底蕴”和能力,也折射出当前业态对选手后续培养和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
“我国偶像选秀节目很繁荣,但不代表背后的偶像产业很成熟。日韩是先发展偶像产业,偶像养成节目只是产业当中的一环。某种程度而言,我们的选秀节目,实际是在产业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拔苗助长的产物,所以才出现出道团体缺乏运营、后劲不足等一系列情况。”何天平表示。
《创造101》。来源:视觉中国
何天平认为,从长远来说,国内偶像产业的发展前景和走向其实是很明朗的,也一定能寻求到发展增长点。在这期间,需要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不断发展、成熟和壮大,才有可能迎来一个更有机、更可持续的生态,“如何让偶像走得更远是需要去重视和考虑的问题。”
如何推动偶像产业可持续发展,何天平认为,首先是要多元、鼓励百花齐放。“今天的流行文化有很好的环境去鼓励各种类型、风格的优质偶像诞生,而不应该只用一种特定的审美期许来加以要求,要鼓励偶像在不同社会层面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可以拓展大众审美、培养正确价值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通过偶像的影响力,传播到大众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被问及偶像产业健康发展对社会的积极意义,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朱敏如是说。
“偶像文化不可能只受到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影响,它一定是会在整个社会文化导向上有更多的反思和拓进的。偶像文化必须是健康、正向、积极的,能给年轻人正向激励和引导的。偶像要以身作则,启示‘粉丝’努力变成更好的人,唯有如此,才可能取得更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只是过度沉浸于流行化、大众化的表达,偶像以及偶像选秀,终将只是昙花一现。”何天平说。
三问偶像选秀之一:从“超女”到“练习生”,为什么偶像选秀还在“火”?
三问偶像选秀之二:选秀生“出道即巅峰”,后劲儿不足怎么破?
(刘颖颖 孟丽媛)